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糧食、能源、水(三) - 糧食危機(下)

作者:楊卓儒/編輯:歐陽孚、郭致廷


影響糧食供給的各種因素(續)

生質能源的發展

《糧食危機(上)》中提及2008年所發生的糧食危機是由於糧食存量下降所導致。糧食存量的下降是因為糧食消耗的成長幅度大於糧食產量增加的程度,而在事後,許多人將當時糧食消耗量大增的矛頭指向生質燃料的快速發展。彭教授在《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中指出,根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報導,2007年用於生質燃料的糧食超過了一億噸,而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的資料,全球的糧食缺口僅約0.5億噸。因此許多人相信,生質燃料特別是生質酒精的發展破壞了世界糧食的供需平衡。

在發展生質燃料產業的各國中,美國於2008年生產了350億公升的生質酒精,約占全球生質酒精產量的53%,同時也是全球生質燃料的最大生產者,自然是各方指責的對象。對於這樣子的說法,美國農業部(USDA,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和可再生能源組織 (RFA, Renewable Fuel Association)在2011年先後提出了報告,數據上顯示同年的玉米價格和糧食價格並沒有明顯的關係,且相對於玉米的價格,逐年增加的行銷成本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對糧食價格的上漲有更為顯著的影響。BET當時也針對這個部份做了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新聞] 生質酒精的發展未必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因》

事實上,生質燃料依據原料常被分為兩代:第一代就是上述利用穀物為原料所產生的燃料;而所謂的第二代生質燃料則是包含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的纖維素酒精和以藻類為原料的生質燃料。由於不需要使用糧食作為原料且不會有與糧食競爭土地的爭議,第二代生質燃料是目前研究的主流。因此,姑且不論生質酒精是否真的是造成糧食危機的主要因素,我們仍然不能就此全面否定生質燃料產業對於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生質能源趨勢雖然是以推廣及分享生質能源相關資訊為宗旨所成立的部落格,在這種較具爭議的議題上,仍然希望提供正反兩方的資訊,讓讀者能夠以較為客觀的方式瞭解。


貿易自由化與農產品金融化

糧食危機(上)中提到其實糧食價格上漲有很大的一部分肇因於期貨市場的炒作。全球有四大跨國糧商: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Bunge、Cargill以及Louis Dreyfus。全世界八成的糧食是由上述幾間企業所壟斷,形成一個以極少數廠商為中心的世界糧食供給及消費系統,這表示人為因素可以輕易地操縱糧食的價格。除了貿易商的壟斷之外,農產品的金融化同時提供了一個可供他們操作的平台。

所謂的金融化,是將已經實行很久且運作良好的農產品遠期合約當作商品來販賣。為了讓遠期合約方便販賣,人們將其標準化成為了所謂的『期貨』。在這種情形下,若只是購買單一商品風險相對較高,於是金融業者就將眾多產品從金屬到農產品綁在一起來販售。這種分散風險的舉動,除了讓這個金融商品有很高的信用評級,也增強了投資者的投資意願。這種交易讓投資者永遠不會跟真正的市場價格有接觸,原因在於投資者不會把期貨變成真正的產品,往往在合約到期前就將它脫手,再用賺到的錢去購買新的標的。

彭教授在書中指出,當小麥的價格在2008年2月底達到歷史新高後,投資者立即將期貨脫手,熱錢撤出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而小麥的價格就在三個月內跌40%,回到2007春天糧食危機發生前的水準。接著,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宣佈將加強監控期貨交易後,當天芝加哥的小麥期貨價格又再度下挫。他認為以上兩點顯示2008年糧價價格的上漲與投機熱錢的湧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說飛漲的糧價是供需系統中不穩定的因子,自由化的貿易就是將此不安定因子散播出去的媒介。自由化貿易的本意是讓各個國家依其氣候及地理特徵來生產最適合的產品使全球的生產效率最大化後,再透過國際貿易讓每個國家可以分到比自行生產還多的產品。要討論自由貿易必須先對現今世界上管理全球貿易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有基本的認識。WTO的主要精神是讓各個會員國漸進式地減少貿易限制(譬如關稅或是控制進口數量),最終達到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無障礙化。一開始,各個國家為了要保護國內的市場與產業,會對進口商品實施關稅管制,用以防範富有國家的不公平競爭。在成為WTO的會員國後,各國必須依照會員國間的貿易協定,逐步調降進口管制。這個過程中,相對於開發中或是較落後的國家,已開發國家佔有非常大的優勢。原因是已開發國家對於產業的補貼較多,較落後的國家沒有錢可以補貼產業還必須降低進口管制,導致產業無法與富有國家競爭最終只能仰賴進口。由於必須依靠進口產品,開發中國家民眾對於產品價格波動的感受程度就會遠大於已開發國家的民眾。


台灣的糧食供給情形

在談台灣的糧食供給情形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叫做『糧食自給率』(Food self-sufficiency ratio)。糧食自給率是指國內消費的糧食中,由國內自行生產的比率,有兩種表示方式:以熱量為計算單位稱為綜合糧食自給率,而以價格為計算單位的稱為類別糧食自給率。綜合糧食自給率是將每年國人直接攝取的所有食物熱量當作分母,再將國內自行生產的部分當作分子所計算出來。綜合糧食自給率的意義在於確實反應該國家倚賴進口糧食的程度。




上圖顯示從1992年以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2010年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甚至只有30.6%。根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台灣的稻米自給率達90%以上,但是由於島內氣候因素或是成本考量,其他穀類(如小麥、玉米、大豆)及各種動物飼料都相當依賴進口(自給率不足5%)。前一節有提到若一個國家對進口糧食的依賴程度較高,當糧食價格因各種因素(如氣候異常、出口國實施禁運、期貨市場炒作…等)高漲的時候,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獲取足量的糧食,而台灣目前的情況卻正是如此。比較世界先進國家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可以發現,即使撇除農業高度機械化的糧食出口國(如美國、加拿大…等)不談,與日本相比,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仍然是偏低的。

針對這個問題,台灣在2011年5月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並在會議上訂出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達到40%的目標。但除了糧食自給率的提昇之外,台灣的農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譬如休耕農田的活化以及農村文化的存續都是當局所要面臨的挑戰。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先生在2012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時,就曾對三位參選者有相關的提問,希望能夠受到政府的回應以及重視。


《小結》

生質能源產業直到近年來才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也因為相關的資訊較缺乏,許多人對於生質能源仍然有著「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的刻板印象,甚至認為生質燃料的快速發展就是造成糧食危機的元兇。然而誠如我們這兩篇專欄文章所整理,事實上能夠影響糧食供需的因素非常多。生質能源雖然對糧食的生產量有所影響,但是剩餘的因素如氣候、全球貿易、農產品金融化以及政府政策對糧食供給和價格更是影響甚巨。試想,當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在目前全球糧食貿易如此頻繁的狀況下,糧食價格也將不可避免地向上推升。在這樣的情形下,具備不使用穀物作為原料且不與糧爭地的特性,第二代生質能源的發展程度將會是左右糧價的重大關鍵。

古云『民以食為天』,吃飯自古以來都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然而隨著農業生產的進步以及所得的提昇,「吃飽」對台灣人民漸漸變成相對容易的事,但這同時讓我們對於糧食問題失去了關注。當氣候異常變成常態、自然資源日漸匱乏,人們所面臨的糧食威脅將會愈加明顯,我認為現在該是有所醒覺並開始準備的時候了。系列專欄的下一篇將繼續為各位介紹目前一般人可能沒有感覺,但實際上已經迫在眉睫的水資源問題。



相關文章:

糧食、能源、水(一) 序論
[新聞] 生質酒精的發展未必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因
農產品期貨 by Mr./Ms. Days (MMDays) –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