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發展生質能源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是追求能源自主,也就是取代石油;第二是環境保護,簡言之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舉例來說,假設美國減少了10%的石化燃料使用,那麼全球的石化燃料使用就應該隨之減少10%,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也相應降低。但是,這是理想的情況,如果實際施行的結果造成石油使用量上升或是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
試想,當美國顯著地減少石油使用後,全球油價會跟著下跌,因為需求減少造成供應商必須降價求售,這使得原本消費能力次一級的國家能夠購買這些被節省下來的石油,因此整體而言溫室氣體排放並沒有減少,因為石油的全球使用量並沒有減少;尤有甚者,還可能增加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因為較落後國家在燃料的提煉以及運用上可能對環境更不友善。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對於生質燃料有所補助,因此每一單位的生質燃料(如:E10酒精汽油)比純粹的石化燃料更為便宜,增加了消費者開車的意願,反而促進了石化燃料的消耗,也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而此處提及的美國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生質能源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
不過,反彈效應在能源界並不是新議題,最早在19世紀就有經濟學家討論更有效率的蒸汽機使煤炭的用途更廣,最終導致煤炭的消耗增加。而近年來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是更省油的汽車導致車輛行駛里程增加,反而無益於節約能源。我認為反彈效應是一個必然發生的現象,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讓技術水準提高、讓經濟條件進步,而這樣的進步永遠伴隨著能源消耗的成長。其中能源消耗的成長有多少是某一項特定技術造成的反彈效應,其實並不容易界定清楚。
但是讓我們回到發展替代能源的初衷,我們能不能夠既追求能源自主,又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呢?要對抗反彈效應,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徵收碳稅。二氧化碳排放越多,消費者就要繳出相應的稅金,使得環境成本直接轉移在消費者上,成為消費者開車時的考量。這是目前全球的趨勢,台灣目前也正在研擬相關規範,然而首當其衝的一般消費者與工業界石化燃料大戶們勢必會反對,政府要如何推動將是一大考驗。此外,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性的問題,碳稅要在各國都推動才能有明顯效用,否則只會像前面說的由其他國家承接節省下來的石化燃料。國際間的斡旋是否成功,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相關文章
維基百科詞條 ─ Rebound Eff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